廉政楷模“望江苏东坡” ——檀球书青林寺佛殿楹联

a9d71a0480cab251eb9988beceb7a54f.jpg

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中国古代,尤其是那些贪腐严重的时期,实权地方官油水十足,以至于其中“清廉者”尚能捞得盆满钵满。

而清朝末年,绝对算得上“贪腐严重的时期”了。考虑到时代背景,清末人檀球,从知府这一重要岗位离任时的场景,就很特别:都是大清的知府老爷,人家一车一车拉金银,一箱一箱装珠宝,他呢?除了一船书卷、几方砚石,就只有老百姓送上的德政牌匾。

其实,檀球这么离任,要顶着很大的舆论压力。

在古代,经常有廉洁的官员主动冒充贪官,比如清代名臣孙嘉淦在离职时就干了这么一件事:作为一位为官40余年且担任过六部尚书、地方总督等众多重要岗位的官员,孙嘉淦并没有按照外界预期贪污受贿,以至于在告老还乡时并没有什么排场。考虑到舆论压力,他就让仆人买来十几口厚重木箱并装满砖石,硬是生生造出辎重浩荡启程回乡的场景。谁料这般顺应时代潮流的表演,居然被同僚当真并举报了。当然,假的真不了,经过一番调查,事情真相大白,孙嘉淦廉洁的形象再一次得到彰显。乾隆皇帝还对孙嘉淦进行了嘉奖。

檀球,并没有做类似的事情,或是没有孙嘉淦考虑的那么周全,或者就是要表现出“我就是要当清官,能把我怎么的吧”的态度。当然,这不是他的原话,他的原话是:“吏治污浊,吾辈当以廉介为天下倡。”

总而言之,檀球与当时随处可见的大清蛀虫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卓尔不群的望江人。

檀球,字汝濂,道光二十六年出生于望江县新坝乡(今高士镇)。

道光二十六年,即1846年。就是那一年,美墨战争爆发,美国通过这场战争,夺取了墨西哥2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跃成为地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国。与之相对的,那时的大清国,正在一路衰败的路上小跑着……

即便生在那样的时代,檀球依然走在传统的科举路线上:同治四年(1865),举秀才,七年举优贡,九年点经魁。

秀才大家都懂,“优贡”“经魁”又是什么意思呢?

清代文官出身被分为两大类,一曰“正途”,一曰“异途”。很明显,做如此划分的一定是出身“正途”的文官,目的嘛,当然是为了鄙视“异途”出身的同僚。“优贡”就属于“正途”,正经八百通过考试考核选拔出来送到国家最高学府深造的贡生。“举优贡”名额非常有限,一个省也就几个人而已。

虽说同治年间的优贡生已经有做官的资格了,但是能在乡试里中个举就更有上升空间了。乡试考完,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点经魁”也就是在乡试中考了前五名。啧啧,又是一位学霸……

奈何学霸之上还有学霸,学霸檀球并没有在会试中更进一步,成为进士。不过,举人出身,已经很不错了。在光绪二年(1876年)檀球就做到了光禄寺署正。

读过《西游记》的朋友,对于“光禄寺”一定不会陌生,这三个字出现频率非常高,车迟国、女儿国、朱紫国、比丘国、灭法国、祭赛国、天竺国……一众国家首脑安排招待唐僧师徒时,都提到了这个“寺”。可见,光禄寺不是寺庙,而是古代的一个政府机构。

在清代,光禄寺是掌典礼、祭祀、预备筵席及供应官员食物的机构,从三品衙门。署正,则属于这个衙门的中层官员。在做一段招待工作之后,檀球又经历了包括刑部郎中等岗位的历练,终于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迎来了任南康知府的机会。

南康府属于江西,府治星子县。星子县,就是后来的庐山市。庐山什么最出名?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是瀑布?而对于明清文人来说,大抵上就是白鹿洞书院。在宋代,南康府还叫南康军的时候,朱熹任知南康军近两年。他历尽艰辛主持修复白鹿洞书院,不仅在公务之余亲自授课,还恭请心学大师陆九渊来此演讲“义利之辨”,让这里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在明代,王阳明路过庐山时,也被邀请到白鹿洞书院设席开讲。

所以,没点学问,到南康担任知府,会很难堪。

学霸檀球当然不至于难堪。公务之余,他常到白鹿洞书院传经讲学,还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做奖学金,鼓励学子们好好学习……这种好官,老百姓能不喜欢?

在古代,做地方官,只有学问和德行依然不够,还得有胆量与魄力。

当时庐山有不少藏于深山的古刹,属于天高皇帝远的存在。有不法分子利用这一点,混进了僧人的队伍,做一些非法的勾当,周边群众深受其害。为此,檀球亲入其境,“歼其魁,火其巢”,赢得“妇孺称快”。

檀球1900年去世,算下来,为官之路走了20余年。20余年间,他始终坚持清廉耿介、淡泊名利,并热心公益,“倡建书院以育人才,助修红船以重生命,捐赈圩堤以活灾黎,葺治津梁以利行旅,而独无华屋良田以遗子孙”。

华屋良田,哪有文字有生命力啊!光绪十八年(1892),望江青林寺僧人本融向檀球索联。檀球随即亲笔题写此联,至今还保留在青林寺大殿内。这就是本文物——檀球书青林寺佛殿楹联。

联云:“与老僧结三世因缘,护法忆前人,至今题赠诗篇,犹对闾邱思祖德;笑贱子为一官束缚,归田期异日,到此解留玉带,好从佛印证禅机。”

此联有一个典故:苏轼留带。众所周知,苏轼与佛印和尚是忘形交。一次,佛印正与众僧讲经说法,苏东坡突然到访。佛印说:“学士从何处来,此间无坐处。”苏东坡自恃才高,引经据典答:“暂借四大为坐。”佛印笑道:“学士有意论佛,有一问若学士能答,便让坐,否则就留下腰间玉带以镇山门。”东坡允诺。佛印问:“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学士何处坐?”苏东坡一时答不出来,只得兑现承诺,把玉带交给佛印,佛印回送一件衲裙。

这个故事里面涉及的佛教术语看不懂也没关系,我们只需要知道:檀球为什么引用这个典故?第一,当然是表达自己与“老僧”本融,就像苏轼与佛印一样,关系非常铁;第二,很明显还表达了自己对归隐田园的向往,希望能像苏轼一样通透地活着——恰如他为官时,如苏轼一般,忧国忧民,廉政无私。

专家说文物:

谈到檀球,就不得不提到他的父亲檀崖和弟弟檀玑。

“檀崖,同治三年(1864)年甲子科举人,同治九年(1870)庚午科其长子檀球次子檀玑同时中举人。同治十三年(1874)檀玑又考中二甲第三名进士,入翰林院。”望江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檀革才,正是出生于望江新坝的檀氏后裔。据他介绍,纵观整个封建科举制度的历史,“十年之内一门两代三登科”,同时出现“父子登科”和“兄弟登科”,也属于罕见的现象。一时之间,父子三人文名鹊起。当时有文人将檀崖、檀球、檀玑比作北宋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称他们为“望江三苏”。“作为‘望江三苏’之一的檀球在这副青林寺佛殿楹联里引用了苏轼的典故,也是十分有趣的‘因缘’”。(全媒体记者 何飞  通讯员 吴小平 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