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故事会|“固执”的茅喜珠

茅喜珠(1918-985),出生于江西彭泽县一个贫苦家庭。父亲茅先玉民国二十七年被日本侵略军杀害,茅喜珠便随母流浪到安徽望江县白沙乡(今华阳镇)磨盘洲落户,靠讨饭帮工度日。1951年担任村农会主席,参加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1953年率先在罗墩、白沙、新光三村315户农民中,筹集股金1440元(折新币),办起全县第一个信用社——“白沙信用社”,并被选为社理事会主任。

办社初期,资金较少,为节约用纸,茅喜珠拾集许多香烟盒,装订成本,做条据、账簿和信笺用;没有灯油,常常借月光或别人家灯光办公。有人说:“社里也该盖间办公用房”,茅说:“起家犹如针挑土,等以后社大业大了再盖不迟。”他白天走在田间地头,夜晚穿村串户,一把算盘一支笔,一个小包,服务上门。1954年大水,江堤溃口,田地淹没,灾民转移到邻县山区开荒自救,茅喜珠带着帐包,挑着行李,涉水翻山,发放生产自救贷款。群众到哪里,信用社就跟到哪里。水退后,又深入灾区访贫问苦,发放生产、生活和重建家园贷款40多万元。

茅喜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急人之急。他妻子病了无钱购药,邻居代他向信用社贷款4元,而茅喜珠只批了2元。有人说他太“固执”,他说:“社小资金少,大家都有困难,钱要用在发展生产上。”罗墩村农民钱某妻子病了,他主动上门贷款10元。农民张国良一次患颈脖炎,高烧病危,茅喜珠发觉后,便与信用社同志一道将张国良抬到医院。由于抢救及时,终于转危为安。为了尽快地摆脱贫困,他对全乡的316名贫困农户,制订支持规划,分类记入档案,采取“五结合”“五为主”等办法,经过3年扎实工作,使200多户达到中等生活水平。

由于茅喜珠勤苦经营,白沙信用社成为全县金融战线一面旗帜。1956年,茅喜珠光荣地出席了全国金融系统群英会,见到了毛泽东主席。1963年,白沙信用社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财贸联系点,茅喜珠再次上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接见了他们,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