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梓的向往
等待一朵花的孕育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正如等待一篇文章的瓜熟蒂落。在我心里,世间最经得起等待的花应该就开在赣南的红壤上。
这是秋天的赣南,我行走在江西瑞金冈面乡渡头村的山路上,淙淙潺潺的清泉环绕着木梓山向下奔流。一丛又一丛洁白的木梓花将我包围,它们以纯净的清香侵袭着我,让我恨不能做一只上下翻飞的高脚蜂。据说,高脚蜂是唯一能为木梓花授粉的蜂虫。它们在啜饮甜蜜的同时,又像月老,为雌与雄的结合牵了红线。那些在秋天里完成了孕育的“新人”啊,须得满斟花蜜,敬它们一杯。
记忆就像一触即亮的感应灯,在光束的辉映中,一些关乎木梓花的画面一帧一帧地回放。
年少时期,我们何尝不是那一只只流连花丛的高脚蜂?被带着甜味的花香吸引,目光停留在金黄的花蕊中间,就在那金子般的一团里面,包藏着多么甜蜜的一汪清泉?扯一支稻秆,将上下两端的结节捻断,就是一支浑然天成的吸管。含着吸管将小嘴巴凑近最大最艳的一朵木梓花,轻轻一啜,一股蜜汁伴着甘甜与清爽的滋味灌入口腔,还有什么比这更美更乐的事?
这样的本领,似乎没有人教授,山村的孩子打小就具备了在大自然捕捉美的本能,就像那些闻香而动的高脚蜂。
木梓树就长在我们的房前屋后、田坎山坡。到了花开的季节,我们贪婪地向花朵汲取甜蜜,连同花粉也成了涂在脸上嘴上的彩妆,我们唇齿留香,一直香到了今天。
事实上,每一朵花开总有它的使命。有的妖娆了世界,有的妩媚了众生,虽则有昙花一现,然而芬芳和悦目同样是奉献的一种。但其中,却鲜有像木梓花这样的,拥有最持久的忍耐,和最善始善终的美德。
现在,就让我们拨开花丛,透过油绿的木梓叶,你会看见些什么呢?不了解木梓的你或许会不由自主地惊叫:“呀,这么多木梓果!”是的,那正是木梓花历经一年多时间孕育的果实,累累垂挂在枝头。木梓的奇特之处也在于此,金秋时节,既是木梓花的盛开之季,也是木梓果的采摘旺季。花果同枝,多么像一个魅惑的传奇。此刻,她既是梳妆打扮的新娘,又是足月临盆的少妇。其实,木梓夏天着蕾,秋天开花,冬天结果,隔年秋天方得成熟,这个过程,比之人类的十月怀胎,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满打满算一年多时间,一枚木梓果端坐在这云雾缭绕的山岭上,该是吸得了多少天地之精华啊。
几乎是在同时,我听到嘹亮的山歌在木梓山上飘荡开来:“木梓摘到岭岽脑,鸟比歌来人比早,篮满筐满心欢喜……”举目望去,只见一群身着蓝布花衣的客家女子,提着篮筐,一边摘下满树的果子,一边歌唱着丰收。这采摘下来的满篮满筐的木梓果,很快就要制成金黄醇香的木梓油(山茶油)。美丽的笑靥掩映在花间,客家山区的女子,眉宇间藏不住收获的欢喜。
一朵花开在人间,先是捧出蜜,然后捧出果,最后又捧出油。时间于它,每一个指针的走向都写着沉着。
木梓的品性,正暗合了赣南人最坚忍而耐久的等待。
在冈面乡,有两片特殊的木梓林,是毛泽东、朱德带领中央红军兵工厂的战士所种,被当地群众称为“红军林”。
1931年到1934年,中央红军兵工厂迁建冈面。其时,红军战士时有伤病,却缺医少药。当地群众就将自己的土办法传于红军,用木梓油涂抹伤口,竟有奇效。后来,战士们又发现用木梓油来擦拭保养枪支也非常管用,解决了枪支保养油匮乏的问题。木梓油食用药用军用三效合一,被战士们称为“神油”。毛泽东深知木梓的价值,于是带领红军战士种下了60余亩木梓林。1934年春,朱德见毛泽东所种的那片木梓林已长得郁郁葱葱,于是在山坡背面种下了更多木梓。
第二片木梓林种下的当年,兵工厂撤离冈面乡,红军离开瑞金,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赣南苏区的人民,就和这两片“红军林”一起,开始了漫长的守望与等待。等待随红军一起出发的亲人,等待红色的光明重新辉映在这片天空下。
从1934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其间的日子何其漫长,但苏区人民始终坚守信念。就像这漫山遍野的木梓树,无论酷暑还是严冬,它们依旧开它们的花,结它们的果。如果按照时间推算,1949年10月,正好是赣南大地上木梓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
今天,我们脚下的渡头村,成立了油茶合作社,从村户小规模自种自收,到大面积种植开发,他们把几百亩的荒山开了,种上了绿油油的木梓苗。赣南的土地,是最适合种植油茶的。一个村在种,两个村在种,成百上千个村都在种。中国上千年的油茶种植历史,在今天得到了最好的诠释。茶油,这种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食用油”,也从赣南深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更多人所熟知,所青睐。
木梓花开,盛放的不仅是美丽。
现在,木梓花依旧在开,而且会越开越多,越开越旺,开出洁白的向往,开出金色的希望,也开出人们蜜里调油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