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故事会|童汝川:秉公执法 两袖清风

童汝川(1879-1962),名益临,字季樵,望江县沈冲乡(今太慈镇)人。出生书香世家,幼年聪颖过人,能一目三行,观后不忘。由于家道中落,二哥稚樵已先期入学,父亲无力同时供两个孩子读书,只好将童汝川送去学裁缝,不到半年便辞师回家,在四叔童问渠师塾边做炊事员边读书,童问渠见他聪明好学,力劝他父亲让他正式入学就读。这时至德县的许世英慕他四叔大名前来求学,许世英、童汝川两人遂成为同窗好友,互勉互励,学业大进,16岁与二哥稚樵同科考取秀才,18岁考入敬敷书院(院址在今安庆师范大学内),与许世英和桐城的光明甫、房秩伍同为院中的高材生。21岁选为拔贡。同年在北京考取高等法官,从此步入官场。

清朝末期,童汝川先后担任过奉天学务处一级科员、东三省日报馆总理、奉天高等审判厅典簿、推事及庭长。民国元年任直隶都督府秘书、司法部秘书兼总检察厅书记官长。民国三年任闽侯县知县。民国四年任内务部顾问,民国六年任津浦铁路天津总务处长。“九一八”事变后回皖,任芜湖万顷湖地方专员办事处秘书。民国二十一年任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机要秘书兼理泗县司法及保安司令部军政处法官。任闽侯县知事时,秉公执法,解决了许多长期悬而未决的争讼案件,深受群众爱戴,人们在祖堂上供奉“长生禄牌位”来祝福他。在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公署和泗县署任职期间,设缮状堂,配专职录事为民间诉讼写状文,并亲自坐堂,公开办案,一时泗县地区讼风糜平,人心安定,纷纷称他为“童菩萨”。

童汝川平生不贪财利,不事积蓄,乐于施舍,奖掖后辈。居官期间许多乡人前去找他介绍工作,他都热情款待。他知人善任,对德才兼备者都尽量予以安置;对一些学业未成,尚不能供职者,则赠送书籍,给以路费,劝勉他们回乡好好读书。有人一时找不到工作,竟在他家闲居三月半载。有人不满意所介绍的工作,复请转介,他也不嫌麻烦,竭力相助。

民国二十六年,日军大举侵华,国土沦丧,童汝川告别官场,退隐芜湖。故人中有叛国投敌者,常以名利为诱饵,以宴请叙旧为名,企图拉他变节,他愤然离开芜湖,流离上海、南京、安庆等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统区政治腐败,童汝川不愿同流合污,毅然于民国三十四年冬回乡隐居。他为官几十年,回到故里时却是两袖清风,一身瘦骨,数只书箱,几卷铺盖。故园也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族人用公堂租谷供他生活,收拾学堂供他住宿。他在住所门楣上自书“问竹轩”匾额。

翌年春节后,童汝川在“问竹轩”开馆讲学。不论贫富贵贱,不计奉薪厚薄,他都收为弟子。许多家乡学子都慕名前来。他诲人不倦,教学有方,深受学生及家长信赖和爱戴,自己也乐在其中。七十寿诞,学生家长和邻里亲友相约为他祝寿,送上“洛社耆英”寿匾。

1951年夏,经房秩伍推荐,童汝川被聘为省文史馆员,移居安庆。他如枯木逢春,精神焕发,致力于文史资料的搜集整理。1962年春病逝于安庆寓所,终年84岁,临终前自撰挽联云:

游迹遍南北东西,过眼云烟,到此际好寻归路。

世味饱甜酸苦辣,醉心锦绣,愿他生再作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