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故事会|饿死事小、廉耻事大的龙燮
龙燮(1640—1697),字理侯,号石楼,又号改庵、雷岸居士,望江县城人。清康熙年间戏剧家、诗人、学者。出身书香世家,父亲龙应鼎,明崇祯时举为“贤良方正”,做过海门知县。
龙燮幼年就有神童之称,6岁受业于吴廷楷门下,他“一目可下数行,日能记千言,十岁就熟读五经四书”,且“为文日益奇肆,兼工诗赋,多信笔成篇”(引自《燮公年谱》)。12岁应童子试,文思敏捷,对答如流,名列第一,20岁入府学又考第一。清康熙二年(1663)参加乡试竟名落孙山,以后连考几次都榜上无名。科场的连连失利使他心灰意冷,33岁那年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今已矣!丈夫岂堪再辱也?计惟闭户山中十年静坐耳!”于是在武昌湖畔建了一座石楼,潜心读书著述。
清康熙十八年(1679),龙燮考中第四十八名博学鸿词,经殿试,授翰林院检讨。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春,因父母先后病故而离京回乡。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返京复职,出任大理寺正,后又升为工部屯田司郎中,并在刑部担任过要职。
龙燮为官清正,办事认真,秉公论断,曾先后使“坐诬下狱”的陕西巡抚布哈、湖广巡抚张汧、安庆知府傅天祥、行人司行人李复泌等人免遭横祸,政声斐然。他的为人信条是“饿死事小,廉耻事大”,他死后“琴书萧然,家徒四壁,几不能归”。
龙燮少负文名,学识渊博,一生著述甚丰。清康熙十二年(1673),33岁的他就出任《望江县志》总纂,后来又先后参与《安庆府志》《明史》《大清一统志》的编修及《二十一史》的校订工作。他在戏剧和诗歌创作上的成就更为当时和后世所推崇,他创作的第一部戏曲《江花梦》(《今乐考证》作《琼花梦》),在后来近一个世纪内被多次刊印,并得到名家的好评。他的另一部剧作《芙蓉城》,开中国荒诞剧之先河。他的《和苏诗初集》《和苏诗二集》均脍炙人口,《和苏诗三集》编成后,当时著名诗人王士祯、田雯等为之作序刊刻,并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子瞻之后,一人而已”。此外,他还有《改庵诗全稿》《词稿》《晴窗随笔》等作品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