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时评】从六尺巷中汲取廉政力量

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安庆市考察了桐城市六尺巷,了解当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情况。

六尺巷,这条位于安徽桐城的历史小巷,不仅见证了清代大学士张英礼让邻里的事迹,更成为了后人接受廉政教育、弘扬清风正气的重要载体。如今我们依旧可以从六尺巷的故事中汲取到强大的廉政力量,为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深刻的启示。

谦和礼让,彰显大将风度。“让他三尺又何妨”,这是张英在诗中表达出的谦逊与包容。在邻里纠纷上,他没有因为自己是大学士的身份逼迫邻居,而是选择了退让,这种退让并非软弱,反而彰显了他的大智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领导干部要胸怀大局,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种高尚的风范,正是我们今天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该学习的。

知进退,守戒律,树立清廉形象。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是党员干部必备的政治素养。正如古诗词所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定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更要时刻坚守党的纪律和规矩,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以史为鉴,筑牢廉政防线。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历史从来都是最好的教科书。六尺巷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古代,但其蕴含的廉政理念却历久弥新。它提醒我们,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时刻保持警醒,以史为鉴,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这就要求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

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清风正气。在六尺巷的尽头立着一座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马路标牌上写着“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六尺巷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它传递出的谦和礼让、知进退的精神内涵,是我们今天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深入挖掘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县农业农村局 黄小玲)